原创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义乌发布
仓廪实,文化兴。
身着红色旗袍,踏着悠扬的乐声款款走来,一颦一笑彰显女性温婉、典雅、端庄的气质……10月6日,上溪镇塘西社区红色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美丽乡村魅力旗袍秀,展现新时代农村妇女的美丽风采。参加活动的都是当地村民,年龄最大的已有60多岁。
这是义乌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的一景。
近年来,义乌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以“全域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全民化参与、品牌化培育”为重点,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重要窗口”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家,其中五星13家,四星37家,三星家。整合改造礼堂、讲堂及室外活动场所70余万平方米;市镇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亿余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1亿元;组建乡音宣讲团、文体队伍近余支,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万余场。
文化“种”下去
《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妻索妻》三出经典越剧好戏连台,台下观众大呼过足了戏瘾……9月15日开始,义乌市文联越剧联谊会组织演职人员陆续下乡开展“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在各村的文化礼堂精彩上演。
把文化“种”下去,送到农民的心坎里。义乌在礼堂建设中始终坚持敞开大门,用好礼堂,把文化礼堂建成群众“大舞台”,成为生活文化娱乐“综合体”、政策宣讲的“大喇叭”、移风易俗的“催化剂”。为保障文化礼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礼堂价值和活力,义乌不断深化“9+3+X”服务机制,联合党校等9家牵头单位,发挥文化辅导员等3支主力队伍作用,引进“X”支社会力量,探索“线上点单+线下送服务”的预约配送服务,把“展什么、演什么、学什么”的权利交给群众。
每逢农历“二、五、八”的早晨5点30分—6点30分,城西街道何斯路村村民便会聚集在一起,围绕“一讲政策、二学礼仪、三做好事、四练太极、五唱村歌”开展晨读活动。“比上班还准时”斯路晨读“班主任”何洪酬这样形容村民们的热情。
义乌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积极组建望道青年宣讲团、大妈宣讲团、青创宣讲团、各镇街“乡音宣讲团”等,用接地气的宣讲、晨读等方式,把党的好声音传达到各个群体中。
礼堂“活”起来
让礼堂成为“老家印象”的生动载体,让礼堂真正“活”起来,义乌培育了一批记得住、喊得响、可复制、有亮点的品牌活动。
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二十四节气等,策划“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节气”“外国人过中国节”等系列活动,邀请外国友人共同参与体验……近年来,义乌组织了“礼堂有节”系列活动。“中秋团圆义乌印象”在央视一套、四套同步直播,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德胜古韵孝义重阳”系列活动吸引全国百余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