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应节戏,则是春节期间流行的戏码

北京哪里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0.html

从年袁世海的京剧《坐寨盗马》、年马兰的黄梅戏《女驸马》和王文娟的越剧《无限欢颜喜在心》,到最近几年在编排上大多以串烧的形式呈现出尽可能丰富的剧种和剧目,如年的《薪火相传》中有京剧《赤桑镇》、豫剧《穆桂英挂帅》、汉剧《王昭君》、越剧《红楼梦》,杂糅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曲词。除去戏台上色彩缤纷花团锦簇,为来年讨个好意头,与传统应节戏相仿;在题材和内容上则基本不做筛选,与应节戏最初的宗旨实际相去甚远了。

  我国传统的应节戏,顾名思义,是在年节时上演的戏码。应节戏最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清末民初才在普通的戏园里流行起来。春节应节戏,则是春节期间流行的戏码。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前后长达半个月的时间。过年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亲戚朋友之间迎来送往,彼此走访串门,聚会闲谈。这期间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看戏。春节正是各大戏班新年开箱之始,戏班的规矩是初一日非唱不可,其热闹精彩亦可想而知。

  圣祚无疆宫廷年节承应戏

  关于清宫里的应节戏,如今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出自清代昭梿撰写的笔记《啸亭杂录》中“大戏节戏”条。其文曰:“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各节皆相时奏演,谓之《月令承应》。”张文敏,即张照,书画兼擅,通音律,精鉴赏,乾隆朝时,负责升平署宫廷承应戏的编纂。不只是乾隆帝,清代嗜戏的皇帝很多,内廷之中,无论是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还是普通的节气,如立春、冬至,都有固定的演出剧目。

  根据现存的升平署档案,清代宫廷中在春节期间上演的剧目包括以下几种。

  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令。如王芷章先生在《升平署志略》中所言,元旦为节令之首,承应戏出演在群臣朝贺之际。宫廷元旦承应戏剧目有《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祥曜三星》《椒柏屠苏》《五位迎年》《放生古俗》等。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代表性的承应戏有《东皇布令·敛福赐民》《玩灯走桥》《摸钉步月》《臣民欢共》《五福降祖》《三元赐福》《诚献花灯》等。

  这些剧目都是乾隆时期张照等专门为了宫廷演出而编写的,从剧名就不难看出,應节戏紧扣了节日的主题。元旦日的家庆、屠苏、迎年,上元节的玩灯、摸钉、走桥、步月,分别是这两大节庆的关键词。一般说来,宫廷中表演承应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新年吉祥,所以戏文以吉利话为主,故事性并不强。譬如每年宫内上演的第一出戏为《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剧中,男女喜神环向皇都,同祝圣寿无疆、海宇承平、人民富庶。值年太岁簇新上任,一路传集春、夏、秋、冬四天官,同往神京朝贺。

  为了生动有趣,承应戏中也加入了不少与年节应时应景的内容。比如《生平除岁》中有一个“卖痴呆”的儿童角色。其念白云:“卖痴呆,卖了痴呆便学乖。”卖痴呆是宋代以来就流传于民间的习俗,除夕夜儿童开玩笑地贩卖“痴呆”,以玩笑的口吻祈求来年智慧的增长。再比如元宵节上演的《如愿迎新》一出中,有元宵节打太平鼓的内容。《玩灯走桥》《摸钉步月》里的女子夜晚结队走桥以祛百病,手摸城门上的铜钉求一举得男,也是流传甚为久远的元宵节习俗。

  清代的月令承应戏自然可称蔚为大观,实际上,明代时,宫廷演剧中已经出现节庆戏的演出了。《彤史拾遗记》中即说,明神宗万历皇帝每逢喜庆之日,即在自己的寝宫乾清宫设两座,请两宫皇太后前来听戏,“剧欢乃罢”。明清宫廷中都有专门负责演剧的机构,如明代的钟鼓司、清代的升平署之类。王公贵族、大富人家的年节、生日庆典,一般都会请戏班来家里唱堂会戏。堂会的戏台往往设在家中,以便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赏。春节期间更是各高门府邸堂会最为密集之时。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也描写了府中春节演戏的情形。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戏唱的是《西楼记·楼会》。此出本是爱情戏,饰演文豹的演员却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可见节庆时演剧讲究的是演员机灵,懂得应变,借良机向主人家庆贺。果然贾母十分高兴,吩咐下人赏钱,“立刻有三个媳妇将预备好的散铜钱,一人撮了一笸箩,便往台上撒”。

  百福骈臻民间应节戏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曾说:“宫中的应节戏,名曰月令承应,外边营业戏的应节戏,便名曰应节戏。”以戏为业之人,最喜欢过年。概因春节期间衙门封印、店铺放假,上至官员,下至伙计,均有余财且有闲情,故而戏班一年的进项,多在春季间取得。另外,梨园之人认为新年第一日必须演戏,否则一年无戏可演。所以,这一天各大戏院总是上座。戏班在正月初一日开箱,第一场跳灵官,第二场跳加官、跳财神之后,便算是新年里正式开台了。

  应节戏在民国时期特别盛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众群体的数量增长。清末之后,女子被允许进入戏园中看戏,但是,住在婆家总是不便出头露面,在娘家往往得以宽许。春节期间是各家接姑娘回娘家团聚之时,各戏园宾客盈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年清宫里张照编制的承应戏,多为昆腔。清代中叶以后,四大声腔陆续进京演出,昆曲演出式微,其他地方声腔逐渐盛行。尤其是在京剧形成之后,普通戏园子里上演的新年应节戏自然也是以京腔为主了。

  普通戏班演出的应节戏并非专为节庆所编,平日里也会演出。新年中戏园里上演的剧目虽无定规,但按照北京梨园旧日习惯,每逢新年元旦,诸班均演吉祥戏,不演杀伤之戏,借取吉利。这一习俗,非但为前来听戏的观众们新年祈福,也是为戏班本身在新年中的平安顺遂考虑。到了民国间,普通戏班在戏园子里唱应节戏的情形更为流行了。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里,主人公便吐槽说,一到春节时候无他戏可看,上演的都是应节戏。

  春节应节戏中,一种是吉祥戏,即寓意美好的戏。听戏名就知道是必为年节应景的戏码,比如《龙凤呈祥》,又如《御碑亭》(又名《金榜乐·大团圆》),是春节期间应节戏中必演的剧目。当然,这种名字的戏剧情也必然是升官加爵、金榜题名、夫妻团圆之类的。

  与此相应的,戏名中带杀、死之类字音的戏,春节间一概不演,以免触霉头,倒运。诸如三国戏《战长沙》,虽然只是沙与杀同音,但是如果一定要演,那也必须将戏名改为《义释黄忠》或者《关黄战》。情节凄苦、悲惨的苦戏也不能演。《豆汁记》本是出讨巧的喜剧,但是“豆汁”二字看起来带着些穷气,春节期间演出便改名《鸿鸾禧》,增加了喜庆气息。旧时上演此戏时,扮演红鸾星的演员先上,坐高台,四下观望座中每一位观众,而座中每一位观众眼中也都能映照出红鸾星,以为吉利之意。

  另一些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节庆气息的戏,在春节期间也很受欢迎。演出这些剧目时,舞台上呈现出花团锦簇、富贵吉祥的场景,一般老艺人讲究的是“满堂红”。此类戏有旦角喜爱的《玉堂春·团圆》一折,还有《双官诰》这些故事都结束于金榜题名、龙凤和鸣,戏服也是全红的蟒衣、官衣,寓意来年红火,所以都是受到演员和观众双方认可的“满堂红”。此外演得较多的是喧腾、热闹的武戏。武戏实际最不好排,因其故事多与打杀相关,不宜节日时演出。所以,春节期间最喜上演《青石山》,因为戏中角色不曾在元旦日大开杀戒,符合演出的情境。

  再有一种戏则是由于梨园角色出于自己的迷信选择的戏码。旧时戏台上下场门上分别画有白虎、青龙,诸戏之中,唯有《定军山》一出,黄忠这一角色是由青龙门出场,老生名角们以为十分吉利,故而直传到谭鑫培,新年第一出都必演此出戏。就角色而言,武生常演的有《英雄会》,旦角有《彩楼配》《百花亭》,生旦戏有《满床笏》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11.html